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典型案例 ——按季顶岗 打造“田秀才 - 专业建设 -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立德树人 精艺图强

学校公众号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专业建设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典型案例 ——按季顶岗 打造“田秀才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典型案例
——按季顶岗  打造田秀才”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我校有将近60年历史的传统专业,也是我校国家示范校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近年来,凭借深厚专业底蕴,以农学结合为突破口,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实施“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批“田秀才”。
一、实施背景
中职目前种植类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学堂和课堂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企业农业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远离职业界,制约了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界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需要。特别是因实施2+1学制,在学校实训室的实训实习和在校办农场的教学实习都是根据传统专业教学大纲安排,以及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来实施,顶岗实习教学也完全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而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需要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作物种子繁育、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贮藏加工销售等职业技能。而这些职业技能与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密切相联。只有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过程,3年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农业生产忙闲季节灵活安排顶岗实习教学,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农艺职业岗位工作技能。
二、主要目标
1.创新“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以第3学年集中顶岗实习传统培养模式,根据农事活动季节性忙闲特点。即农闲在学校,农忙进企业和校办农场,实施具有现代农艺教育特色的“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2.实施“观察、记载、示范、操作、评价”五位一体的“现场项目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田秀才”。
从传统“黑板上种田”讲授式教学方法转移田间“现场项目式”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集观察、记载、演示、操作和评价五位一体。掌握农业企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作物生产、植物保护、农业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田秀才”。
3.提供专业品牌
以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为楔机,为全国种植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经验、成果和资源,在破解“三农”问题和农业教育发展难题方面做出更大、更直接的贡献。把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专业。
三、工作过程
1.开展了企业和学校调研,形成了岗位体系与职业能力模型
调研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泉塘子中试基地等11家农业企业,掌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农业企业重点岗位,并对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创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体系与职业能力模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方式。
2.按照农学相结合方式,初步形成了“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结构和运行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农学相结合方式,根据农事季节活动特点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按季顶岗、能力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设计按季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并在教学班级中具体实行、管理和评
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按季顶岗、能力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建成设施齐备校内生产实习农场,共建有充足工学整合式岗位校外实训基地10家,根据农事季节和课程教学项目规划设计按季顶岗实习项目,制定“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时间安排表,并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2012级和2013级各班级实施,初步落实全程教学管理、监控和评价办法。
按季生产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表
学年 农事季节 顶岗实习项目
第一学年第一期 秋播秋收 农田杂草识别和防除、晚稻收割、红薯收获贮藏、油茶收摘加工、油菜移栽等
第一学年第二期 春耕
夏收
土壤耕作、土壤改良和肥料施用、农艺设施建造、早稻育秧和移栽、玉米移栽、早稻收割
第二学年第一期 秋播秋收 作物良种繁育、晚稻育秧、水果和蔬菜育苗移栽、农资店经营、油菜播种、晚稻病虫防治等
第二学年第二期 春播
夏收
水稻田间管理、早稻病虫防治、水果和蔬菜田间管理、农产品销售、杂交水稻制种、早稻病虫防治
第三学年 一年 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社会实践

 

 
 
 

土壤耕作按季顶岗实习

早稻移栽按季顶岗实习

蔬菜育苗按季顶岗实习
 

蔬菜田间管理按季顶岗实习

农资店经营按季顶岗实习

农产品加工按季顶岗实习
 

水果田间管理按季顶岗实习

农艺设施建造按季顶岗实习
四、实施条件
1.专业建设理念锐意创新,专业教学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宗旨,为专业“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提供体制支撑。
2.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指导保障。
3.专业教师团队需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分析企业用人标准、学生实际特点与设计专业按季顶岗有效组织及适度引导的能力;有至少2轮以上作物种、播、管和收3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经历。
4.聘任一定数量的农业企业专家和农技员担任顶岗实习指兼职教师。
5.拥有自主经营或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习农场,能满足按季顶岗的需要,并且融入企业元素和文化。
6.有至少5家以上稳定的具备工学融合式岗位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能满足按农事生产季节顶岗实习需求。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能满足“四个所用”要求,即:生产场所能为学校所用,核心设备能为学校所用,人力资源能为学校所用,管理理念能为学校所用。
五、主要成效与主要成果
1.学生培养成效显著
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所有班级实施“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能及时观察和记载作物生育期全过程,认知作物生长发育的长势长相,训练现场项目化操作,准确掌握作物田间农事管理技术措施,经历作物播、管、收、贮、销一个周期过程,农艺技能水平较以前班级明显提高。2年建设期内培养了400多名学业良好、品行端正、愿意献身农业全新的“田秀才”。
2.社会服务成效卓越
现代农艺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在企业按季顶岗实习和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帮助合作企业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个,创新并推广服务种植新技术5个。特别是研发新技术支持4名科技特派员派住的湖南碧源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仙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湘潭日峰葡萄种业公司和湘潭船形茶业公司4个种植企业,通过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年利润增加12.5%。近两年,唐仁庚、刘春奇、刘丙华和黄佑新等老师参与职业农民培训6000人日。培训学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留得住,用得上”升级的“田秀才”。
3.专业品牌与推广响亮
通过“按季项岗”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学到了就业谋生本领。在校学习期间,每堂课都做到了“零迟到”、“零旷课”,技能竞赛“逢赛获奖”。这种学习风气和效果在学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校风校纪和教学质量的根本好转。同时,我校“按季项岗”人才培养的成效也被省内其他学校所肯定,其做法被湖南省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所借鉴,培养的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种子质量检测” “手工制茶”和“黄炎培创业比赛”等项目中获得国赛“三等奖”6个,省赛“一等奖”3个,省赛“二等奖”2个,省赛“三等奖”1个。
六、体会与反思
1.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必须摆脱纯理论性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继续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2.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可以说“牵一发动全身”,所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还必须全方位的进行配套改革,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使改革落到实处,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是校企合作,始终贯穿所有人才培养环节,只有到企业培养学生才能适应企业。
(二0一五年6月)

Copyright 2020-2024 ©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9531号-1

地址:湘潭市伍家花园 电话:0731-55880087 技术支持: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信息组

湘公网安备 43030202001271号